白酒产业结构调整下过剩与不足
一、白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
十一五期间,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白酒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与产品供给的不平衡随之显现。
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方面:经过改革、改制、并购、重组、强强联合,以国营为主的单一所有制形式被打破,形成了国有、民营、外国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正在向区域集群化、企业集团化、产能规模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有效利用行业资源、提升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综合竞争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壮大,引领和规范了行业的发展,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和榜样。
行业外部结构调整方面:近两年来,随着在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白酒行业的整体向好,国际资本、外来资本纷纷进入白酒行业,如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轩尼诗并购文君,高盛参股金种子,联想、海航高调进入白酒。种种迹象表明,外来资本进入白酒行业风潮仍将加快,大有愈演愈烈的之势。
政府部门结构调整方面: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白酒产区的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白酒业的发展,积极鼓励产业优化,鼓励名优白酒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与白酒的联合,鼓励区域产业集中建设,鼓励各类型资本进入白酒行业。
企业自身结构调整方面:白酒企业自身结构性调整的投入同样惊人。
二、白酒行业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这种来自内部、外部、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大规模投资和产业结构变革,优化了白酒产业布局,实现了产业空间集聚,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为白酒行业实现产业优化、品牌集中、产能集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但是同时也加剧了白酒行业的产能扩张,造成了白酒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
通过我国白酒行业的经济运行形势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白酒产量高达1025.55万千升,创造了白酒行业历史上的最高值,与其他酒种相比,白酒的的产量增幅也具领先位置。白酒总产量去除出口的834.41万升,国内需要销售1024.72万千升,占总产量的99.92%。
但是从市场表现上看,部分高端名酒却销售旺盛,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个别品牌甚至出现了供给不足以至于一瓶难求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白酒行业的产业结构有待提高、品牌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者产品选择空间有限,存在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心态。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值得思考,白酒市场表面或现阶段性繁荣的背后隐藏的危机值得警惕。
三、积极解决产能过剩与供给失衡的矛盾
白酒扩大产量,对抑制价格上涨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总产量过剩与优质中高端白酒供求失衡,又是导致高端白酒价格一路高涨和普通白酒库存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
总产能过剩,迫使一些不具备品牌实力和市场优势的白酒企业,盲目定位高价,强行涉足高端。在目前我国流通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市场环境恶化,假冒伪劣猖獗,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损害了名优白酒企业的利益,最终将影响整个白酒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高端白酒供给不足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名优品牌通过提升价格寻求更大的利润率。名优品牌的价格调整,虽然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白酒品牌之间模糊、近似、雷同的价位现状,对解决白酒价位低密度徘徊,形成多层次、阶梯形的价格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但是价格的频繁变化和增长,必然招致政府监管部门的干涉,遭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导致白酒行业处于风口浪尖之中。
因此,白酒领袖企业应心怀忧患意识和行业共荣思想,本着产业结构上大中小型共同发展,产品结构上高中低档百花齐放的观念,积极解决产能过剩与供给的矛盾;要在扩大产能的同时,着力扭转产品结构性偏差,进一步深挖名优白酒的品牌内涵,在继续保持高端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品牌魅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生产质优价廉的中低档产品的政策空间和市场需求,通过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开发出既有品牌支撑又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的优质低价产品;要心怀未来,注重长远,通过丰富多样的产品结构,科学理性的定价机制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档次、多层次、多风格、多口味的选择,承担社会对白酒产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